【金子凼】母爱、家庭、教育,异国文化随笔

2017年12月19日。

女儿上周末驱车去瑞士和朋友聚会后来信给我讲了聚会时遇到的一个母爱情深的小故事。

一位15岁的高中男生从瑞士巴塞尔(Basel)坐火车到卢塞恩(Luzern)附近参加冬季野外兴趣聚会。小男生早年丧父与妈妈相依为命。他来卢塞恩旅游时,他妈妈也去波兰看望亲友了。

15岁的小男生是这次聚会中最小的参加者,所以大家都很关照他。冬季野外兴趣聚会结束之后,女儿开车送小男生去火车站乘火车返程回家的车上女儿对小男生说:“你是不是该给你妈妈打个电话报一个平安,她一定很牵挂你。”

小男生说:“不用,她肯定知道我很好” 他又补充道:”我妈所在的波兰小镇上没有网络,她的手机在那也不工作。“

几分钟之后,小男生接到一个电话,是他妈妈专门步行到小镇的电话亭打来的,“你回家了吗?聚会一切都好吗?……”

女儿讲完故事后说:”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波兰名言:‘谁最爱一个男人?当然是他的妈妈,然后是他的狗,最后是他的情人。’”

女儿引用的波兰名言和狗让我想起我的两位同门的波兰师姐和我们所在的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系,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上世纪九十年代

那时美国大学里有好多中国来的研究生,我所在的美国天主教大学(CUA)化学系也不例外;化学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中国留学生;我们化学系的七八个中国研究生中有三位中国学部委员的下一代:一个闺女、一个儿媳、还有一个女婿。一瞥那时中国出国留学生里高职称知识分子的孩子们不少。

我们化学系有两个来自波兰的研究生,我和她俩是同门师姐妹,所以我们接触很多。最初我爱问她们居里夫人的事,因为居里夫人来自波兰又是我学生时代的偶像之一。中国留学生大都能随口讲出好多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我很诧异地发现,她俩没有我们中国学生那种对居里夫人虔诚的崇敬,也没有故事可讲。我当时就觉得不同国家对青少年教学引导的方式不太一样。

我的两位波兰师姐喜欢聊饮食文化、聊首饰时装、聊家庭生活。一句话,我觉得她俩很小资很生活气。

我们做研究生每月的奖学金有七百多美金,吃饭租房还要留点积蓄之后,我们都穷得叮当响。爱美又窘迫的我们一起去体验过美国的旧货店。我对旧货店的初知来自狄更斯的《老古玩店》电视剧,我以为旧货店是一个霉气脏乱的地方。但是美国的旧货店跟一般的商店一样整洁明亮。我们去旧货店买过首饰和衣服,穷留学生捡到满意又便宜的好货很开心,所以至今我还记得。

我们仨常在一起交流分享未来的梦想,那时我们都没有小孩。有一次我们聊到什么是美满的家庭,我说:“美好的家庭是儿女双全。” 她们俩的美好家庭都是两个孩子(不在乎性别)一条狗。这个小插曲让我大开眼界:狗也可以属于家庭成员之一。

今天把这小插曲和女儿引用的波兰名言联系起来:“谁最爱一个男人?当然是他的妈妈,然后是他的狗,最后是他的情人。” 波兰人视狗为家庭成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记: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三个同门师姐妹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了。我有一双儿女,一个波兰师姐有两个儿子,另一个有三个千金。人要有梦想,实现了方可不亦乐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