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2021-08-19,周四,暴雨
最近听到一首老家自贡方言的儿歌:“自贡方言就像火锅头放盐,我恩觉得刚刚好,你说有点咸”,我乐了好久,不禁又想起老家自贡白花花的盐巴和有关盐巴的盐帮人记忆了。
上世纪70年代,在猪肉、糖、烟、酒限量之后,酱油也限量了,但是自贡小卖部的盐没有限量。叶姨用盐巴兑水当酱油时会说:“颜色不对,味道差不多。” 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的口感味觉不敏感大概是因为口味单一,没有机会诱发味觉的灵敏,因为我女儿和儿子小时的口感味觉很灵敏。记得我第一次在给儿子炒的回锅肉里放了一点糖,儿子马上感觉到了回锅肉味道不同还告诉我他不喜欢加糖的回锅肉,我做的回锅肉就不再放糖了。
在东兴寺的小卖部里,白花花的盐巴是放在一个直径大概一米的大竹簸箕里,盐巴因为吸了潮总是湿淋淋。我常去小卖部买几分钱一斤的盐巴,我从来没有觉得盐巴珍贵。
我第一次看到盐巴很珍贵是1974年,在风靡大地的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里。 当我看到潘冬子,电影中的儿童主角,在给山上的游击队送盐的途中遇到白区盘查过了关卡后掀开棉袄骄傲地对同行的爷爷说:“爷爷,盐!”的特写镜头(他把盐溶解成水倒在自己的棉袄里)。我百思不解盐巴怎么会在电影里变得那么稀奇。
2021年7月,我和Martha,一位退休的欧洲历史专业的教授聊我的来龙去脉:“我来自中国内陆的一个小城市。”
她马上问道:“我很好奇,中国内陆城市的盐是怎样运去的?”
我诧异地问道:“您为什么想到盐?”
Martha解释:“听说我的祖先在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有卖盐特许的家族,负责把海盐运送到俄国内陆,因为食用盐是俄国内陆稀有的生活必需品。我们的姓就是古代食盐的量具。我很好奇在中国海盐是怎样到达内陆小城市的。”
我一听到就很骄傲地说:”我老家自贡不缺盐,因为自贡产井盐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自贡又叫盐都,因盐设市,因盐繁荣盛名。”
绕了地球半圈,半百的我从一位老教授那里知道了盐对普天百姓曾经是那么重要,也理解了老家自贡众多精美的建筑和考究的饮食文化来自于千年盐都悠久雄厚的经济实力。
小插曲
1. “在抗日战争中,自贡是捐款额度最高的没有之一。二十多万自贡人民有钱捐钱,没钱英勇参战,捐款1.2亿元,捐款金额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列第一,超过了成都,超过了广州,这令所有自贡人都感到无比骄傲。”
自贡老家著名的燊海井,“凿成于1835年,深1001.42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至今仍保留着19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
2. 自贡自流井光大街上的《抵抗 复兴》碑文:
“抗战军兴,海盐阻运,湘鄂及西南各省之民食军需,惟川盐是赖,川中盐场自贡为最。1938年春,自贡盐场奉命增产赶运,成效卓著,遂成为日寇攻击重点目标,企图实施大轰炸切断盐补给,酿成厌战气氛,动摇中国军民抗战意志。自1939年10月至1941年8月,日寇对自贡盐场和街市实施了7次18批无差异轰炸,给自贡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我自贡人民奋起抵抗,在敌人狂轰滥炸的三个年份中创造了产盐历史的最高记录,盐产量由1937年占全国7%,上升到1941年的27%。有效地粉碎了侵略者企图切断食盐供应,瓦解中国军民抗战斗志的战略图谋。
3. 1974年风靡大地的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东子给爷爷看棉袄里浸满盐水的镜头
4.高中同学卿子读了我分享的这个故事后留言:
“人类学家任乃强先生认为,十七世纪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多半伴随着盐路的拓展。”
故事小插曲
我的保姆叶姨的故事。
哈佛毕业的历史学博士,已经退休的欧洲历史专业的教授Martha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