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周二,阴
“零零碎碎的儿时记忆,很少提及,却很清晰,但没有啥意义……。最近东拉西扯,好像学到一点关于儿时记忆的小常识。”
周末聊到儿时记忆,我说:“我好像还记得1岁半时的事情,可我哥不记得那些事了。”
但是专家认为,一般人三岁以后才能留住记忆。带着这个新知识,我开始为我儿时记忆加上时间标志,发现我儿时记住的都不是开心快乐点滴。
我记得井恩表姐来我们在北苑的家和我一起过生日,因为我们俩的生日靠得很近,还因为她爸爸,我的二姑父因为肺病在1968年1月2日去世了。那年井恩表姐5岁,我3岁。北苑是当时自贡市委所在,那里有家属区,住着多市委机关家属;表姐家和我们家都在北苑里。
过生的那天晚上,哥哥、井林表哥、和我并排站着看墙上的一幅画,表哥指着那副画上的人问道:“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我抬头认真地看了看墙上高高的画上的人就说:“是一个拿伞的人。”
哥哥却说:“是毛主席。”
表哥扇了我的后脑勺一下说:“你好傻,连毛主席都不知道。这幅画叫《毛主席去安源》。”
我觉得画上拿伞的人不像毛主席,也许是表哥扇我后脑勺让我开窍了, 从此我铭记了《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
我还记得在北苑的家门口左边有一棵矮树,我可以爬上矮树去看坡下,如果我看到坡下有陌生行人,我就会赶快跑回家躲起来,因为我害怕见陌生人。家门口右边有几级石梯,石梯下面住着别的人家;我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叶姨带我们去石梯下面的人家串门,听到那家人遇到贼了,叶姨就赶快带我们回家,以免我们家也来贼。这些都是因为害怕而留住的儿时记忆。
我们1968年从北苑搬到罗湾。罗湾是一个封闭式的巨大庭院,住了好几十户人家。罗湾坐落在伍家坝的那条从五四医院通往自贡火车站的公路边的低洼地段。记得我们要从路边下坡进罗湾大院。罗湾和蜀光中学在马路的同一侧,罗湾和当时的木材加工厂是马路斜对面。
所以我有关北苑的记忆都是三岁左右的记忆,我三岁前的记忆里都不是常规的快乐点滴,而是害怕出笨的细节。也许快乐开心很重要是后天引入的认知。
小插曲
1. 在北苑里的家门前的石梯(2008年)。
(2008年,爸爸、妈妈、哥哥、和我一起专门去看了我们在北苑的家。这是家门前的长石梯,我记忆中家门前左边的矮树没有了,但右边的石梯还在。下了石梯后真有一排灰砖房。)
3.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此画是24岁的刘春华在1967年国庆节前完成的。这幅画在文革期间印刷了9亿多张,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
4. 专家分享:
成年人回忆最早的儿时记忆往往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事。尽管许多最早的儿时记忆带着负面经历,但也有许多记忆保留了儿时的快乐经历(Howes、Siegel和Brown,1993)。
The earliest childhood memories recalled by adults are often of emotional events. Although many such memories represent negatively emotional events, many also preserve the happy experiences of childhood (Howes, Siegel, & Brown, 1993).
what-your-oldest-memories-reveal-about-you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们能够回忆起的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两岁半的时候。
On average the earliest memories that people can recall point back to when they were just two-and-a-half years old, a new study suggests.
two-and-a-half-year-old-memory
5. 专家解读:
虽然我们大多没有留下一到两岁的记忆,但是一到两岁的生活经历在不同的层次上影响成年后的我们,包括成年人的潜意识。关于“我三岁前的记忆里都不是常规的快乐点滴,而是害怕出笨的细节。也许快乐开心很重要是后天引入的认知。” 专家的另一种解读:也许我三岁前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环境里,害怕出笨不常有,所以记住了。